Robo 計程車的未來

作者: Vikas Kumar

2021年9月15日

機器人計程車

Robo 計程車的未來

2017 年 11 月中旬,交通運輸領域的先驅人士齊聚哥倫比亞大學,討論美國地理學會秋季研討會的交通運輸未來。由地球研究所主辦,本次活動描繪了 2050 年世界的希望景象:超級迴路艙將帶領我們走得更遠更快;無人機將巡邏我們的基礎設施,以確保道路和橋樑的安全;地理編碼系統將幫助救護車響應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緊急情況。但不斷出現的創新是無人駕駛汽車。具體而言,電動的、共享的、自動駕駛的「Robo 計程車」正在準備徹底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設計城市的方式,就像人類駕駛的汽車改變了 20 世紀一樣。然而,正如汽車產生了氣候變遷、空氣污染和城市蔓延等意想不到的後果一樣,Robo 計程車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幾位會議發言人表示擔憂,公共交通最終將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退居二線。

未來的願景

電動汽車被認為是交通運輸的未來關鍵,因為它們通常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於耗油量大的同類汽車。電動汽車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們的移動部件較少,這意味著出現故障的可能性較小。電動汽車已經行駛了 50 萬英里而無需大修,而且它們最終能夠達到一百萬英里,比典型的汽油動力汽車遠五倍。這種長壽命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少地更換汽車,這將減少資源提取、製造和分銷。

真正的顛覆是「取代汽車所有權本身」。共享出行和自動化的增長將純粹由經濟因素驅動;普通美國人不需要一輛可以行駛 50 萬英里的汽車,因為他/她每年只行駛 13,500 英里,在機械故障之前,汽車早就過時了。但共享出行公司可以將汽車的使用壽命推到每行駛一英里的成本僅為汽車原始價格的百萬分之一。此外,這些汽車的維護和保險成本將更低,因此每英里的成本將遠低於擁有自己的汽車。使汽車自動駕駛將提高安全性以及生活品質。麥肯錫汽車公司的 Patrick Hertzke 估計,由於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我們在交通堵塞中損失的生產力,大約 2% 到 4% 的城市 GDP 遭受損失。隨著自動化、共享、電動汽車的發展,「這裡的整個價值鏈都會被打亂」。隨著汽車擁有量的下降,我們將不再需要汽車經銷商、個人汽車保險或大型停車場。

挑戰與機遇

  • 改變從不容易,而且並非所有伴隨而來的改變都Robo 計程車最初會是正面的。美國仍在制定無人駕駛汽車和共享出行的規則和法規。工作將會流失。石油生產將暴跌,這將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城市將被迫適應。事實上,共享出行已經從公共交通中搶走了乘客
  • 但共享出行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所有形式的公共交通。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地鐵和公共汽車將繼續存在。共享出行根本無法匹配它們的容量,即使我們擴大道路,儘管交通運輸將失去客戶,尤其是在郊區。但交通運輸機構需要適應並採用新技術。開放其即時數據、提供數位支付、與其他交通方式整合和合作,以及在公共汽車和火車上測試自主性是交通運輸公司適應這個充滿活力的新世界的一些方法
  • Robo 計程車可能接管街道的時間預測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轉變不會一帆風順,就像從馬到汽車的演變花了數十年時間,並面臨自身的反對。但我們可以從過去學習,以幫助引導這些新的交通形式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 此外,個人出行方式可能會在未來二十年內發生深刻變化消費者越來越將出行視為一種服務,希望有更多選擇來往返於 A 點和 B 點之間,包括叫車、汽車共享,甚至可能是無人駕駛的「Robo 計程車」。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擬議的變更可能會取代該行業傳統上對「移動金屬」的重視,轉而採用新的方案來獲取更高的每英里或每次旅行的利潤。關注點甚至可能會從貨幣化新的出行模式擴展到貨幣化消費者在車內花費的時間
  • 自動駕駛汽車 (AV) 可以在這次轉變中發揮關鍵作用。但該行業傾向於主要從技術角度看待這種現象,雖然這很重要,但它只解決了部分挑戰。行業討論通常側重於自動駕駛級別,例如汽車工程師協會的條件、高或完全自動化規格(分別為 SAE 3 級、4 級或 5 級)。然而,汽車製造商還需要填補其他幾個明顯的空白,才能充分了解自動駕駛問題。這需要一種生態系統方法


透過用例解鎖 AV 生態系統

  • 建立成功的 AV 生態系統需要四個視角。第一個側重於所涉及的技術:它現在可以做什麼,以及它多久後才能做更多?接下來是法規:它和相關的政策制定倡議將如何為部署創造機會?第三,客戶: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有多願意使用該產品?例如,從總體擁有成本 (TCO) 的角度來看,當 AV 計程車普及時,消費者還會購買私家車嗎,還是會轉向這種新的出行方式?第四,業務案例:它是否有利可圖且可持續?換句話說,共享 Robo 計程車會顛覆今天的共享出行市場嗎?
  • 用例還可以幫助監管機構了解政策在不同情況下可能需要如何改變。例如,在一個「地理圍欄」區域(AV 無法離開該區域的區域)中,私人 AV 可能面臨與 L4 Robo 計程車不同的法規。同樣,在城市中運營的 L4 Robo 計程車可能面臨與 L4 州際卡車不同的法規,即使兩者都符合相同的 L4 準備標準
  • 基於用例的框架使企業能夠了解所需的基礎技術、法規的重點、客戶以及對未來價值池和進入市場策略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是 AV 生態系統的要素


該框架確定以下內容:

了解車隊可以在哪裡運營 AV(例如,在高速公路或地方道路上)有助於界定該技術的界限。這些界限將確定 AV 可用的路線及其為車隊提供的商業機會。同樣,特定基礎設施(例如,成功的無線 (OTA) 軟體更新所需的高速通訊網路(例如,第五代或 5G))的可用性將幫助車隊在每個運營環境中實現總可靠性。

Robo 計程車用例:探索出行即服務

透過將出行視為一種服務而不是一次性交易,汽車行業的參與者可以開啟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收入池,並在此過程中顛覆汽車和出行商業模式。例如,一家汽車公司平均每輛車的銷售額可能僅為 2,500 美元;分攤到 150,000 英里的車輛使用壽命,相當於每英里一美分。出行即服務模式拋棄了這種斤斤計較的方法,轉而關注更賺錢的每次旅行利潤。

這代表了該行業對盈利能力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可能預示著對出行英里價值以及如何獲取它的思維方式的完全轉變。Robo 計程車可以重塑利潤池和「控制點」的所有權,這些控制點是特定參與者透過難以複製的高價值產品控制的有利可圖的地方。對於 Robo 計程車而言,控制點可能包括關鍵技術,例如 AV 感測器或作業系統,或特定的客戶接觸點。這些變化將對其他行業產生連鎖反應,例如保險、航空公司、鐵路和基礎設施。

Robo 計程車的成功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汽車擁有權和公共交通的動態。透過提供更低的出行成本、更高的便利性(例如,提供點對點服務而沒有中斷)以及提高生產力,因為它們使乘員免於駕駛,Robo 計程車將改變人們在城市環境中對出行的看法。事實上,與使用 Robo 計程車相關的極低成本可能會使其成為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其影響超出了當前的共享出行規範。經濟學可能會說服大城市的人完全轉向共享出行。換句話說,如此低的成本可能會推動今天的共享出行解決方案無法比擬的重大出行顛覆,因為它們仍然太接近私人所有權的 TCO。

Robo 計程車也將影響社會,增加老年人、殘疾人和其他交通不便者的出行選擇,提高汽車安全性,甚至減少對城市停車位的需求。

展望 2020 年的可行性

如今,自動駕駛仍處於發展階段,依賴人類在發生危險時控制車輛。鑑於目前的狀態和現有的技術障礙,Robo 計程車將分三個階段發展,走向完全自主。在行駛里程、覆蓋道路和允許旅程方面,這些階段將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徵

在第一階段出現後,一系列技術改進將提高能力並擴大可用用例。這意味著透過更好的攝影機、提供更高解析度影像的處理改進以及增強的訓練資料實現的新的夜間駕駛能力。同樣,啟用高速公路旅行將需要新的資料收集能力、改進的人工智慧 (AI)、基於規則的演算法和更強大的感測器。惡劣天氣駕駛只有透過更好的感測器硬體以及收集和處理額外資料以支持決策的能力才能實現

每個階段都將具有獨特的特徵:

Robo 計程車 1.0,到 2020 年至 2022 年總行駛里程約為 2000 億英里,Robo 計程車 1.0 對車輛的運營環境進行了地理圍欄,並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在技術上可行。限制包括僅在白天、低速、道路上有清晰的車道線和路緣,以及交通量較小的情況下運營。例如,在這個階段,Robo 計程車可以帶您到矽谷的周圍,從家裡接您,然後以低速將您帶到其他地方,同時避開高速公路。

許多早期實驗不會有健全的業務案例,因為推出這些實驗的公司主要希望記錄經驗里程,他們需要引導 Robo 計程車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測試可能會發生在郊區(而不是城市環境或市中心區域),原因有兩個。首先,較低的交通量意味著較不複雜的 AV 決策和較少的「邊緣情況」,這些情況是不尋常的交通狀況,例如道路施工、汽車在道路上停車裝卸或人群朝不同方向移動。其次,通常較慢、交通量較少的道路可以讓 Robo 計程車在出現問題時安全地靠邊停車,而不會擾亂其他交通。

Robo 計程車 2.0,從 2025 年到 2027 年現在樂趣開始了,因為 Robo 計程車累積了令人難以置信的 3.5 兆英里的行駛里程。第二階段使 Robo 計程車可以自由地在擁擠的交通和市中心地區以及更快速度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上行駛。除了郊區車資外,Robo 計程車可以從您的公寓接您,然後透過高速公路將您運送到城市工作或娛樂,無論白天黑夜。然而,城內旅行可能會佔主導地位。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能力將使 Robo 計程車能夠透過往返於各個郊區和城市地區之間來累積更多里程。

Robo 計程車 3.0,到 2030 年第三階段的行駛里程約為 4.9 兆英里,代表了該技術的真正解放。它使 Robo 計程車可以從您在林肯公園的家中接您,並將您開到芝加哥(或反之亦然),如有必要,可以穿越貧瘠、未繪製地圖或不清晰的道路。並且它將在幾乎任何天氣條件下做到這一點,包括霧、冰雹和暴雨,以及覆蓋雪或泥濘的道路上——這些條件甚至會考驗經驗豐富的人類駕駛員。

在 Robo 計程車發展中,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能力是會提早還是會延遲仍然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它比郊區旅行更簡單,方向相對恆定,而且邊緣情況最少。然而,其他人則表示,更高的速度和偶發的擁堵可能會導致更多危險的事故發生。無論何時發生,解決高速公路挑戰都將對 Robo 計程車的覆蓋範圍產生最大的影響,為它們開啟數十億額外的客運英里。

Robo 計程車可以在沒有乘客的情況下記錄行駛里程。例如,您可以想像讓 AV 回家送您的孩子上學,而您去工作,或者讓它在劇院門口放下您,自動找到停車位,用電子方式付費,然後回來接您在謝幕時。

描繪 Robo 計程車的演變和跨行業融合

成功的 Robo 計程車生態系統將取決於各種參與者的融合,他們齊聚一堂,選擇最佳的商業模式、生態系統合作夥伴以及公共和私人合作夥伴關係。公司將不得不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以建立基本規則和合作夥伴關係,並確保必要的基礎設施到位。這可能包括確保可以獲取足夠的高速資料,智慧紅綠燈可靠地將其狀態傳輸給接近的 AV,或者它可能需要與公共交通合作或補充公共交通。其他例子包括創建新的電動汽車充電區、潛在高占用車輛車道的使用以及可能的車輛到基礎設施的整合。參與者還需要了解對擁堵和停車位考慮的影響。隨著車隊所有權變得越來越普遍,公司必須決定在 Robo 計程車價值鏈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發揮作用。對於某些公司(例如汽車製造商)而言,這種變化可能很困難,因為它涉及轉向基於服務的按英里付費的商業模式,並放棄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的按汽車付費方式。汽車製造商也可能會看到客戶的大量轉變,因為車隊開始取代消費者作為汽車買家。融合也引發了新的安全和安保問題。例如,監管機構需要能夠快速反應技術發展,以確保安全,同時不妨礙進展。同樣,車隊將需要強大的網路安全措施來阻止惡意攻擊,從而為願意投資於正確的技術、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的公司開啟新的機會。

不斷發展的戲碼需要不斷發展的參與者

  • 管理向 Robo 計程車世界的過渡並不容易。許多公司需要擴充其核心能力和商業模式,這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的巨大任務,在這種環境中,傳統的利潤池和控制點可能會迅速而意外地發生變化。這些新的池和控制點包括軟體元件的所有權,例如那些用於 AV 控制的軟體元件,以及系統和車輛級別的整合能力。後者的例子包括確定誰整合所有車輛的不同 AV 系統(硬體和軟體),以及誰整合其餘通常零碎的電子系統。
  • 目前,來自科技行業和出行新創公司的新的參與者已做好充分準備,可以掌控新的 Robo 計程車控制點。然而,傳統的汽車製造商可以重新加入遊戲,特別是如果該行業選擇單一的行業範圍內的 AV 解決方案,包括軟體和硬體。這樣的決定可以分攤新技術的風險和成本,加速開發,加快啟動時間表,並且很容易超越單獨的專有解決方案。
  • Robo 計程車的出現為所有出行利益相關者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鑑於 Robo 計程車將提供的 24/7 便利性,消費者可能想知道擁有汽車是否還有意義。他們是否應該用共享出行訂閱來交換汽車付款、維護成本和保險費?同樣,在無所不在的 Robo 計程車時代,出行成為一種商品,汽車所有權會獲得獨特的地位和聲望嗎?汽車製造商可能面臨最大的挑戰,因為他們試圖轉向出行即服務模式。那會是什麼樣子,傳統購車活動的「尾部」會持續多久?預計的雙軌制過渡市場有何影響,汽車公司在生產通用、簡陋的 Robo 計程車以及設備齊全的私人 AV 嗎?
  • 監管機構也必須探索遠遠超出車輛本身的新政策領域,涉及保險、融資和責任問題。他們如何確保跨市場的決策一致性,並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安全、安保和隱私考量的創新保持敏感?同樣,城市和市政當局需要成為與出行行業積極合作的夥伴,以確保與自駕車相關的基礎設施的順利整合
  • 自駕計程車能否征服世界?顯然,它們將對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顛覆商業模式,並促使消費者尋求私人汽車擁有的替代方案。機器人計程車也可能觸發一個巨大的出行即服務市場,該市場使新公司能夠根據它們可以投入使用的先進技術內容參與其中。如果完全實現,機器人計程車有潛力改變出行行業,迫使現有企業和新進入者共同決定如何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最好地獲取盈利和可持續增長
  • 一場重大革命正在我們城市的街道上發生。不,這不僅僅是車輛數量的增加,而更多的是關於改變汽車行業面貌的新汽車技術和商業模式。隨著汽車共享的新概念、機器人計程車的推出以及對自駕車 (SDV) 的日益關注,這無疑是自動化產業


自駕車和機器人計程車:誰在駕駛座上?

自駕車,也被稱為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從科幻小說的頁面演變成新的城市現實。多方已經在研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有各種能力的自駕車,如單車道高速公路駕駛、自動駕駛和交通擁堵自動駕駛。幾乎所有行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無論是原始設備製造商 (OEM)技術提供商,供應商還是監管機構,都已做好準備,致力於擴大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範圍。自駕車的想法也與聯合國使城市更安全、更有韌性、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目標保持一致。隨著技術接管駕駛座,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人為干預,預計智能交通管理將把城市出行變成一個無縫的過程。與自動駕駛汽車相同,機器人計程車也有許多支持者。最近,出現了安全問題,以及人們對機器人計程車生態系統中個人信息的安全性如何的擔憂。這促使 OEM 推出了一些安全解決方案,使人們可以輕鬆地依靠機器人計程車進行日常通勤

汽車共享:走向共同目標

  • 為了降低碳排放量,並緩解城市街道的擁堵,汽車共享的概念已經獲得了發展勢頭。汽車共享服務在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城市地區都越來越受歡迎。例如,雖然歐洲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亞太地區是汽車共享服務的最大市場。DriveNow、Car2Go 和 Flinkster 是歐洲的主要參與者;Zipcar 是北美汽車共享服務的領先品牌
  • 汽車共享的概念開闢了新的收入池,也改變了 OEM 的模式。毫無疑問,城市駕駛行為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由於自駕車市場仍在發展中,汽車共享市場正在見證大量的投資。此外,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對汽車共享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並沒有影響新車的銷量。事實上,在過去十年中,新車市場一直在穩步增長
  • 可以安全地得出結論,城市出行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蘊含著在全球範圍內徹底改變這個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行業的種子


寶馬、豐田、大眾汽車為機器人計程車的未來做好準備

  • 幾乎所有歐洲的主要汽車製造商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汽車共享,從只有幾十輛汽車的試點項目到主要城市的大規模服務
  • 今年有跡象表明,該行業(也稱為短期租賃)正在開始發展,許多運營已完成,兩大巨頭戴姆勒的 Car2Go 和寶馬的 DriveNow 宣布合併,以建立規模並避免來自 Uber 和滴滴等數字和科技公司的競爭
  • 大眾汽車,歐洲最大的品牌,宣稱它將在柏林的街道上投放 2,000 輛電動汽車,這是該公司迄今為止最大的汽車共享計劃。此外,大眾汽車集團的年輕出行部門 Moia 一直在漢堡使用電動迷你巴士進行測試服務。該設施的理念是幫助減少交通擁堵和污染
  • 汽車共享的經濟效益是無限的。根據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一項研究,全球汽車共享市場(包括數百個與汽車製造商無關的服務)預計到 2024 年將達到 110 億美元的收入,用戶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盈利。根據寶馬的年度報告,DriveNow 在 2017 年的收入為 7100 萬歐元,虧損 1700 萬歐元,戴姆勒報告 Car2Go 子公司的虧損約為 8000 萬歐元,儘管該公司表示這項服務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盈利。“過去幾年,我們公司一直在大規模投資增長,”Car2Go 的發言人說。“戰略重點是獲得市場份額”
  • 專家表示,汽車製造商目前並不是靠汽車共享賺錢。作為替代方案,他們正在利用這些服務來了解客戶的習慣和最佳實踐,因為他們準備好爭奪機器人計程車市場的份額,因為它們正在發展成為出行服務提供商,並擺脫僅僅建造和銷售汽車的局面
  • “豐田章男在今年年初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明確表示,我們願意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為一家出行公司,”豐田歐洲出行和互聯汽車總監 Luigi Ksawery Luca 說。豐田已將其 Yuko 混合動力汽車共享服務擴展到威尼斯。它甚至現在也在都柏林和意大利福爾利。在這三個城市中,汽車數量少於 100 輛,但 Luca 表示,Yuko 的目的是作為一個知識探索試驗,而不是一個利潤中心。“其目的是從我們這邊了解這項業務的運作方式,”他說
  • 除了計劃從明年開始進入汽車共享領域外,沃爾沃表示,它將能夠從其第二代可擴展產品架構 SPA2 中製造機器人計程車。“我們應該為叫車公司提供一輛專用車。這輛車將非常不同,因為它將沒有方向盤,”Hakan Samuelsson 在上個月展示沃爾沃的 360c 自給自足車輛概念時告訴記者。沃爾沃與 Uber 簽訂了一項協議,向叫車公司出售多達 24,000 輛 XC90,這些車輛基於第一代 SPA


從實踐中學習

“如果你展望 5 年、10 年或 15 年後的自動駕駛,那麼他們現在進入汽車共享市場就很有意義,”Movmi(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汽車共享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Sandra Phillips 說。“你在汽車共享中學到的很多東西,尤其是那些在看似不可預測的模式中移動的汽車——這根本不是真的——你需要知道你進入自動叫車時需要什麼,”Phillips 補充道,她在創辦她的公司之前曾在 Car2Go 從事業務開發。“你了解人們真正移動的模式”

汽車共享的基礎是出行即服務的概念,許多分析師認為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產業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汽車製造商參與汽車共享對於確保其未來的生存至關重要。“展望未來,我們正在研究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的環境,即技術與傳統商業平台的相互作用方式,”IHS Markit 的首席分析師 Tim Urquhart 說。“這引發了關於個人汽車擁有的問題。我們將看到出行服務範圍的指數級增長”

威爾士卡迪夫大學教授、歐盟資助的 Stars 項目(該項目正在研究歐洲的汽車共享服務)的負責人 Peter Wells 表示,汽車行業仍在努力尋找一種將技術整合到其商業模式中的方法。“以前結構化的行業知道它是什麼,”Wells 說。“他們大量生產汽車,他們通過經銷商銷售,他們在前幾年賺了服務費,就這樣”

他補充說:“沒有人知道這個新興的汽車出行世界將如何運作,它將以多快的速度進入屏幕,哪些地方將是第一批,收入將來自哪裡。”。“最後,如果我們一路看到它,這意味著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轉變”

許多交通專家和汽車製造商都相信,叫車和汽車共享遲早會合併成由應用程序調用的機器人計程車車隊。“我們相信汽車共享的未來是電動和自動化的,”Car2Go 的發言人說。“我們已經為這個自動化的未來做好了準備——沒有其他出行領域可以像自由浮動的汽車共享領域那樣全面地為自動駕駛的未來做好準備”

Movmi 的 Phillips 表示,最終,其他共享交通方式,如自行車、電動滑板車和公共交通,將成為服務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您可以合併和聚合這些服務,並創建一個一鍵式選項,”她說。“作為用戶,我將能夠使用我在汽車共享世界中使用的相同應用程序——現在這是一個機器人計程車的世界。它開始發生了”

建立品牌忠誠度

汽車製造商也在利用這些便利設施與難以接觸的年輕人建立聯繫,這些人將成為未來的汽車買家或汽車共享、叫車服務的常規用戶——最終是機器人計程車。Phillips 說,認為價格和便利是汽車共享的唯一標準——品牌無關緊要——可能並非如此。“我們已經看到研究表明,年輕的千禧一代確實關心他們使用的汽車類型,”她說

Stars 專案的 Wells 表示,汽車共享用戶往往比普通汽車買家更年輕。“這些是未來將購買自己汽車的人,”他說,“因此,對於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機會,可以將他們的汽車放在這些消費者面前,尤其是電動汽車,因為人們對擁抱它們有所猶豫”

Car2Go 的發言人表示,該服務允許可能的客戶輕鬆試駕梅賽德斯-賓士和姊妹品牌 Smart 的汽車。“看到它們工作得很好,可能會成為人們選擇購買新款梅賽德斯或 Smart、燃燒或電力的原因,”他說。大眾汽車制定了策略,將其 We Share 服務用於柏林,作為其即將推出的電動汽車系列與 e-Golf 和 e-Up 之間的橋樑。“從 2020 年開始,We Share 將支持我們新一代新全電動 I.D. 車型的市場推出,從而為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出行攻勢做出重大貢獻,”大眾汽車品牌銷售董事會成員 Juergen Stackmann 說

大眾汽車的汽車共享活動將始終是 100% 的電力,Urban Mobility International(大眾汽車子公司,開發出行服務)的首席執行官 Philipp Reth 說。“我們相信這將是共享出行的未來,尤其是在大都市和大社區”

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儘管汽車共享車輛僅佔歐洲道路上汽車的一小部分,但汽車製造商表示,他們正在吸取寶貴的教訓。“使用者體驗是關鍵。這至關重要,”豐田的 Luca 說。“但客戶體驗不僅僅是一個應用程式——它必須得到技術的支持,而且它也依賴於服務背後的運營。”這意味著確保汽車得到清潔、完全加油或充電,並位於適當的位置,無論是自由浮動還是固定點

汽車製造商表示,另一個關鍵是與市政當局建立不斷發展的關係,以獲得他們的信任並確保基礎設施,如停車位或充電站。“這些舉措只有在我們長期以來與地方當局建立的關係的基礎上才有可能,”Luca 說。“沒有他們的支持,它們不可能發生”

不可否認的是,汽車共享的蓬勃發展或崩潰取決於這種聯繫。Car2Go 於 2011 年退出了倫敦,並於 2011 年退出了多倫多,這主要是由於停車困難。“總體問題是我們沒有與這些城市達成實質性的停車協議,”Car2Go 的發言人說。“重要的是,客戶可以在定義的 Car2Go 區域內的每個公共停車位結束租賃。在市議會改變法律框架之前,多倫多是我們在北美的最成功的 Car2Go 城市之一,擁有 80,000 名客戶。離開這個城市真的很令人不滿意,但嚴格的指導方針使我們別無選擇,”他說

汽車共享設施的需求也在增加售後服務,這是汽車製造商的關鍵利潤中心。“現在,汽車製造商有經銷商,客戶會將他們的汽車用於維修。未來不會是這樣,所以你需要知道在哪裡找到服務中心。這不僅僅是關於維修,還關於衛生和失物招領項目,”Phillips 說。專家表示,其他嚴重的因素包括城市選擇、是否使用自由浮動或固定點車輛、保險和損害控制

準備好崛起

展望未來,寶馬的 DriveNow 和戴姆勒的 Car2Go 的結合可能是汽車共享和出行服務領域的先例。“更多的合併是不可避免的,”IHS 的 Urquhart 說。“我們將在汽車製造商領域看到更多,我們將看到更多的合併和收購,包括技術採購。你必須創造價值;你必須創造規模經濟”

分析師和汽車製造商表示,規模對於提供覆蓋範圍和產生新用戶的“網路效應”至關重要。“突然之間,你在慕尼黑沒有 750 輛 DriveNow 和 550 輛 Car2Go 汽車,你擁有的車隊總共有至少 1,300 輛汽車,這減少了使用者到達下一輛車的平均距離。這對於進一步的用例和便利性至關重要,甚至可能吸引更多使用者記錄和實踐這項服務,”Deloitte 的總監 Thomas Pottebaum 說

Pottebaum 說:“在德國,我們大約有 160 家汽車共享服務和供應商,但其中不到 10 家佔據了市場的 90%。” 他說,汽車之間的理想步行距離在自由浮動模式下不應超過幾百米。“如果你走了更長的距離,即使對於單程行駛來說,它也太成問題了,”他說。即使最早的估計是,機器人計程車要到 2030 年才能使用,“對於汽車行業來說,10 年或 12 年的時間並不多,因此汽車共享非常適合汽車製造商吸引和吸引龐大的目標群體,並為經典車輛銷售相鄰的新出行服務建立客戶群,”Pottebaum 說。“你可能會面臨將這些類型的客戶輸給 Uber、Lyft 和其他競爭對手的風險”

取得回電


相關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