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UnivDatos 的預測,全球 CubeSat 市場預計到 2033 年將達到 USD 數百萬美元,複合年增長率 (CAGR) 為 15.38%。

作者: Md Shahbaz Khan, Senior Research Analyst

2025年8月6日

報告重點

  • CubeSats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各國政府、私營企業和學術界紛紛轉向低成本、小型系統來提供基於衛星的服務。隨著全球對即時資訊、地球觀測和通訊的需求不斷增加,CubeSats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提供了可擴展性和可負擔性,使其成為傳統衛星的可負擔替代方案。

  • 推進、機載計算和小型化感測器方面正在進行先進的開發,以提高CubeSats的性能、壽命和任務執行能力。不同的進展正在使深空作業、精細遙感和國際網路上的即時數據追蹤等操作成為可能。

  • 不斷增加的投資和政府支持的太空計畫,特別是在北美和亞太地區,正在推動CubeSat市場的增長。在國家太空計畫和不斷擴張的商業發射基礎設施的推動下,美國、印度和中國等國家正在成為CubeSat開發和部署的中心。

  • 併購和策略合作夥伴關係正在重塑CubeSat產業的競爭格局。傳統的航太巨頭正日益與敏捷的新創公司合作,以推進CubeSat平台、使任務應用多樣化並滲透到新市場,包括全球寬頻、農業監測和基於IoT的基礎設施服務。

根據UnivDatos的一份新報告,CubeSat市場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16.2522億美元,在預測期內(2025-2033年)以15.3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全球太空和衛星服務市場正在迅速採用CubeSat,多個組織已將其認定為具有成本效益、靈活性和技術能力。CubeSat比傳統衛星小得多;它們可以配備精密的系統,使其能夠實現與傳統衛星相同的大部分功能,包括地球觀測、通訊和科學研究。這些小尺寸衛星也由一致的模組化元件構成,從而可以更輕鬆、更快速地設計、發射和擴展特定任務。對廉價太空訪問的需求增加,以及對即時數據、國際連接和地球觀測的需求增加,一直是這項創新的推動力。CubeSat使教育機構、新創公司,甚至是仍在發展中的國家能夠進入太空經濟,而無需進行傳統上發射全尺寸衛星任務所需的資本投資。客戶需要高解析度、時間敏感數據的趨勢,加上新型機載系統、傳統和微型感測器、AI處理器和推進模組的創建,導致CubeSat的使用量激增。這些系統現在完全有能力執行監測農作物、監測氣候條件、管理災害,甚至監測全球資產等複雜任務。為了實現太空訪問的民主化並推進其數位和觀測範圍,全球各地的產業和政府正迅速轉向CubeSat,將其作為改變全球太空生態系統格局的工具。

存取範例報告(包括圖表):https://univdatos.com/reports/cube-sat-market?popup=report-enquiry 

改變產業的區隔

  • 1U到3U區隔主導了市場,預計在整個預測期內都將保持領先地位。這是成本和性能能力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典型的3U可以部署中解析度成像儀、SDR收發器或微型推進系統,並且仍然可以適合標準P-POD/ESPA共乘部署器,發射成本低於每個衛星30萬美元。因此,大學、新創公司和國防機構提出了1-3U的衛星平台,用於快速循環地球觀測、技術展示和實驗通訊星群。此外,CubeSat的不斷擴大的應用為在全球範圍內更廣泛地使用物聯網(IoT)鋪平了道路,因為基於太空的通訊使得連接地球上無法建立地面通訊的部分成為可能。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多地以基於感測器的機器為特徵,這些機器需要全球通訊和鏈接

根據該報告,CubeSat的影響在北美地區被認為很高。這種影響的一些感受方式包括:

北美是CubeSat最大的市場,並且可能在整個預測期內都將主導市場。這種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之一包括完善的航太巨頭基礎,包括SpaceX、Lockheed Martin和Northrop Grumman,以及蓬勃發展的太空科技新創公司社群和學術研究組織。具體而言,美國一直處於該地區的最前沿,因為它在太空創新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擁有活躍的CubeSat發射計畫,並已將其在國防、商業和學術界的應用進行了跨領域整合。北美CubeSat市場的特點是得到政府的大力贊助,尤其是在美國太空總署CubeSat發射倡議(CSLI)計畫中,該計畫贊助並支持多項小型衛星任務,以及美國國防部,該部門贊助政府小型衛星任務。透過這些計畫,與大學和私人公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以加速CubeSat的開發和部署。此外,北美還擁有最活躍的商業發射供應商之一,因此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可行的共乘機會和進入低軌道的途徑,這也創造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報告的主要內容

按收入劃分的市場規模、趨勢和預測| 2025-2033。

市場動態–主要趨勢、增長動力、限制和投資機會

市場區隔–按規模、按應用、按最終用戶和按區域/國家進行的詳細分析

競爭格局–主要供應商和其他主要供應商

取得回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