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UnivDatos的报告,东南亚绿色氢能市场预计将增长56.00%,到2033年达到百万美元。

作者: Shalini Bharti, Research Analyst

2025年11月7日

报告的主要亮点

  • 由于政府政策、大量可再生能源以及炼油、氨和钢铁行业工业部门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亚绿色氢气市场正经历着高速增长。

  • 马来西亚是市场领导者,但由于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和良好的东亚出口机会,印度尼西亚预计将创下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

  • 生产主要由电解槽技术主导,尤其是碱性和PEM,这得益于价格的下跌和技术的发展,使其更高效和可扩展。

  • 通过战略联盟和国际伙伴关系,技术已经转移,基础设施已经共同投资,并与该地区周围的可再生能源中心整合,这也加快了项目的发展。

  • 在大型绿色氢气工厂、出口导向型项目以及研发方面也存在大量投资机会,这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进入东南亚新兴的氢能经济。

根据 UnivDatos 的一份新报告,东南亚绿色氢气市场预计到 2033 年将达到百万美元,在预测期内(2025-2033F)以 56.00%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推动东南亚绿色氢气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对能源安全日益增长的担忧以及政府对低碳技术的大力支持。电解槽和可再生能源价格的下降,以及行业对寻求更清洁原料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生产更加容易,并且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加速了采用。东盟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国际投资的增加也推动了项目开发和技术进步。2024 年 2 月 21 日,霍尼韦尔宣布与 The Green Solutions Group Corporation (TGS) 就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首个绿色制氢工厂 Tra Vinh 绿色制氢项目签署谅解备忘录 (MoU)

驱动因素:越来越重视脱碳和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对脱碳和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增长的兴趣是东南亚绿色氢气市场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此外,该地区的政府政策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这为氢的采用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此外,绿色氢气为重工业、运输和发电的脱碳提供了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的增长也支持了这种转变,氢气成为国家清洁能源政策的逻辑延续。

改变行业的细分领域

  • 根据电解槽的不同,市场分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碱性电解槽、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和其他。 其中,由于其经济实惠且成熟的规模化制氢技术,碱性电解槽市场在 2024 年占据了绿色氢气市场的主导份额。 它们可靠且易于扩展,使其适合工业和政府支持的项目。 这将激励企业投资氢气基础设施并提高产量。2023 年 11 月 15 日,旭化成、PETRONAS 清洁能源部门 Gentari Sdn Bhd (Gentari) 的全资子公司 Gentari Hydrogen Sdn Bhd 以及 JGC Holdings Corporation (JGC) 宣布完成一项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该研究旨在利用 60 兆瓦 (MW) 级碱性水电解槽系统每年生产高达 8,000 吨的绿色氢气。 各方还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MOU),用于对上述项目进行前端工程设计 (FEED) 研究。 该项目得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NEDO) 绿色创新基金大规模碱性水电解系统开发和绿色化工厂项目的支持。

访问示例报告(包括图表):https://univdatos.com/reports/southeast-asia-green-hydrogen-market?popup=report-enquiry

改变行业的地区

  • 预计印度尼西亚在预测期内(2025-2033 年)将以显着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存在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推动了印度尼西亚绿色氢气的增长。 此外,工业和公用事业的采用受到政府能源转型路线图以及对低碳技术的激励措施的推动。 此外,大规模项目、外国投资和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正在加速商业化。 此外,该国在该地区产品出口方面的战略地位以及炼油和氨行业的工业需求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增长。2025 年 4 月 16 日,HDF Energy 的子公司 PT HDF Energy Indonesia 与交通部 (MoT)、国有电力公司 PT PLN (Persero) 和渡轮运营商 PT ASDP Indonesia Ferry (Persero) 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MoU)。 该协议概述了一项联合研究,旨在使用本地生产的绿色氢气来实现印度尼西亚海事部门的脱碳。 该研究将与国际海事组织 (IMO) 合作进行并由其共同资助。

报告的主要内容

按收入划分的市场规模、趋势和预测 | 2025−2033。

市场动态——领先趋势、增长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和投资机会

市场细分——按电解槽、按来源、按最终用户、按国家/地区进行的详细分析

竞争格局——顶级主要供应商和其他知名供应商

获取回电


相关新闻